听障网 专注于听障儿童的非盈利公益网站
TOP

人工耳蜗的发展史和前景

时间:2017-03-13 04:13:47 浏览:743次 来源: 人工耳蜗网 作者:网站编辑

 

早在1790年,伏打率先发现了电刺激听觉系统产生声音感觉的现象。他将两个金属杆置于自己的双耳中,加以50伏特的电压,产生了“摇晃的感觉以及听到了像煮沸的浓汤一样的声音”。此后,类似的实验时有发生。直到20世纪初,电子音响放大式助听器出现。用电极对听神经施加电刺激的最早案例由法国和阿尔及利亚籍外科医师André Djourno和Charles Eyriès完成。在一个外科手术进行的过程中,他们将电线与神经连通,通以电流后病人报告听到了“像赌博轮盘”或者“像蟋蟀鸣叫”一样的声音。 1961年,美国医生William House将上述Djourno的论文翻译成了英文,研制了类似的设备并将其植入了三个病人体内。1969年,House与Jack Urban协力开发出了第一款可穿戴式的人工耳蜗。House的这款人工耳蜗仅有一个电极,只为辅助读唇。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位于澳大利亚墨尔本的学者Graeme Clark教授研发出了可在电刺激耳蜗的多个部位的设备。1978年,墨尔本人Rod Saunders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位接受多通道人工耳蜗植入的失聪病人。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局于1984年批准了这款澳大利亚人工耳蜗在美国在临床中用于成人,并分别先后于1990年、1998年和2002年将病人年龄下限降低到了2岁,18个月和12个月。目前人工耳蜗植入病人的年龄下限,在特殊情况下可达4个月(国际范围内)或6个月(美国境内)。截止2006年,全世界最年幼的人工耳蜗使用者仅5个月(163周日),位于德国。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进步,人工耳蜗原先臃肿的体外部分变得越来越小。时至今日(2006年),大多数学龄聋儿所佩戴的人工耳蜗的体外部分都和电子助听器差不多大,基本可以隐藏在耳后。不过由于幼龄儿童的耳朵较小,而且可能玩弄坏体外部分,所以专门用于幼儿的语音处理器通常放在臀部后面的小包里面或者衣服里面,并且通过电线与位于头部的麦克风和信号发射器相连。 目前双耳式人工耳蜗正在研发之中。这种人工耳蜗的优点是可以恢复或改善被植入者的声音定位能力。研究表明,人工耳蜗使用者的听力较单耳式的为佳,而且其声音定位能力也确实比较强。目前全世界有约3000名双儿式人工耳蜗使用者,其中包括1600名儿童。 人工耳蜗的结构 人工耳蜗植入部分通过外科手术固定于耳后的皮肤之下。其主要部件包括: 体外部分 麦克风, 语音处理器。其功能式利用电子滤波等技术,突出麦克风拾取的声音中的重要部分(例如语音),并将经过处理的电子音响信号交送到信号发射器。 信号发射器。通常式一个位于外耳后部的电磁装置,将经过处理的电子音响信号通过电磁耦合发送给体内部分。 植入部分(或体内部分) 信号接收器和电刺激器,固定与皮下,将接受到的信号转化成驱动电极的电脉冲,通过电线将此电脉冲传送到刺激电极。 电极,目前的人工耳蜗最多包含22个电极,电极置于耳蜗内刺激听神经。听神经直接向脑发送声音信息

1.本站为非营利性公益网站,仅为广大听障人群提供更多信息,本站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网大部分文章是由网友自由上传, 对于此类文章本站仅提供交流平台,不为其版权负责。如果您发现本网站上有侵犯您的知识产权的文章请发信至:bj@tingzhangwan.com 如属实本站会第一时间处理。

分享到:
】 【打印繁体】 【投稿】 【关闭】 【 返回顶部
上一篇:电子耳蜗的两项局限性
下一篇:人工耳蜗术后听力训练步骤
评论